網(wǎng)紅牛油果

網(wǎng)紅牛油果

 

以中國人的吃貨天性,外來食物只要不是過于昂貴稀少的,總是很容易被接受和同化,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,外邦傳入中國的植物蔬果,簡直不能勝數(shù)。什么黃瓜土豆番茄花生,一樣樣進來,一樣樣變得親切家常,到今天,竟至于很多人已經(jīng)不知道它們是外來物種了。

不過,這些外來食材,大多都可以按中國人的方式來烹飪,所以融入中國人的餐桌并不算困難。同樣的黃瓜,西方人來來去去不過就是拌與腌等兩、三種吃法,在中國卻花樣繁多,拌、腌、炒、煮諸法還各有小項分類,光是一個拌,就有好幾種變化,或涼拌,或熗拌,或蒜泥拌,或麻醬拌,估計民間私廚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獨特拌法。非常對得起這些不遠萬里而至的外邦來客。

將外來食物本土化,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種慣性,倒也未必是刻意為之,只是中國的一切都宏大而有力,如磅礴的洪流,總是席卷一切,融和一切,然后再發(fā)揚光大,去反哺世界。

相形之下,歐洲人對外來食物的態(tài)度就略顯保守。做為當今西餐中幾大主糧食物之一的土豆,在最終進駐歐洲人餐桌之前,就曾經(jīng)歷過無數(shù)艱難險阻,歷程之曲折堪比唐三藏的西游取經(jīng)。

土豆被從美洲帶至歐洲之初,一直得不到理解和重視,還莫名其妙地和地獄、魔鬼、邪惡、麻瘋病等詞匯扯上了關系,背了許多黑鍋。某些地區(qū)的輿論干脆斷定土豆是催情的不潔之物。

雖然是四處殖民的西班牙人首先發(fā)現(xiàn)了土豆,但他們更多是欣賞清麗脫俗的土豆花,對土豆的食物功能倒不屑一顧,堅持認為它是窮人的食物,屬于低賤之物。

法國人則更離譜,因為士豆的外表斷定它會引發(fā)“麻風病”,是魔鬼一般的存在。后來還是一位別具慧眼的藥劑師巴孟泰爾,想出非常古怪的點子才在法國推廣開來的。他在巴黎郊區(qū)承包了一片土地種植土豆,然后請求國王白天派衛(wèi)兵把守,到了晚上再讓他們撤離。神神秘秘的,引得周圍的農(nóng)民感覺必須偷回去自己種起來不可,這才令土豆進入法國人的生活。這樣匪夷所思的事,在中華大地就不大可能發(fā)生。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食物就懷有強烈的好奇心,再古怪的東西,最多也就是觀察兩個月,然后就開始琢磨吃法,怎么也不至于編出那些有的沒的謠言,把自己嚇住。

大規(guī)模的食物引入中國,在工業(yè)化社會之前其實已經(jīng)差不多完成,近百年來,傳入中國的都是些邊緣性的、對生活不能產(chǎn)生重大影響的東西,多是一些稀奇的水果,或者長相古怪,或者氣味難言,但只要味道不太糟糕,總能順利獲得永久居住權(quán),成為中國人的新寵。這些年,內(nèi)地國人先后愛上的山竹、蓮霧、車厘子都屬此類。只有榴蓮不好說,至今仍有不少人一聞其味便掩鼻疾奔,如臨大敵,堅決不肯屈尊嘗一口。

在徹底互通有無的信息時代,很難再有什么美好而隱秘的東西不為人知了,總有人樂于把世界翻遍,讓物質(zhì)流轉(zhuǎn)。如果現(xiàn)在非要找出一種中國人食物清單上的新成員,也許只有來自墨西哥牛油果勉強可算了。

這種表皮疙疙瘩瘩,其貌不揚的果實,其實出現(xiàn)在超市里的時日也不短了,只是價格昂貴,動輒十幾元一只,又不是甘甜多汁的常見水果風味,所以竟乏人問津。近幾年,隨著運動健身熱的興起,據(jù)說營養(yǎng)豐富、減脂增肌的牛油果突然一夜爆紅,好評如潮,成為名副其實的網(wǎng)紅。同時,網(wǎng)上分享的吃法也日漸豐富,拌沙拉,做奶昔,抹吐司,一一試來,的確各有妙處。

擯棄水果只能直接食用的定勢思維之后,牛油果與中餐完全可以擦出更多火花。曾試過以牛油果入饌,結(jié)果全無違和感,味道還很令人驚艷。只需將牛油果搗泥,用薄鹽拌勻。抹在新鮮米飯上,再鋪些炒香的肉末香菜之屬,捏成飯團,趁熱手持而食,妙不可言。

 

>>房網(wǎng)熱點

4月昆明新增預售96萬方 同環(huán)比大漲創(chuàng)今年新高

本站轉(zhuǎn)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(quán)異議,請在3個月內(nèi)與本站聯(lián)系刪除或協(xié)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(wǎng)"的文章未經(jīng)本站授權(quán),不得轉(zhuǎn)載。爆料、授權(quán):news@ynhouse.com。

相關資訊

猜您喜歡

參與討論

登錄 注冊

熱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