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郎,該吃藥了……”
“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!”
“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……”
“俺也一樣!”
這些四大名著影視劇里的名場面,承包了 B 站網友近一個月的笑點,也讓 B 站 6 月新上線的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,跟著火出了圈兒。
上線一個月來,該劇集總播放近 6000 萬,有 636 萬條彈幕,74 萬人在線追劇,至今仍穩(wěn)居 B 站電視劇排行前十。
到底是什么樣的魅力,讓我司那位平常張口“某車型前杠設計微調”,閉口“汽車車漆的白至少有 10 種寫法”的鋼鐵直男同事,都突然在辦公室里看起了 87 版《紅樓夢》呢?
當然是彈幕的力量!
當寶黛初見,彈幕集體變成粉紅,王夫人講寶玉是混世魔王時,彈幕說,“王夫人:我給你個高能預警!
《西游記》里,母親咬唐僧左小趾做標記,彈幕:唯一吃過唐僧肉的人。孫悟空偷吃蟠桃,彈幕:桃飽會員。
《三國演義》里,劉備在家種菜澆水,彈幕更是生生將韜光養(yǎng)晦的場面刷成了 QQ 農場。
在 B 站的彈幕里,當年蹲家各自偷看電視的孤獨小孩們,可算找到組織,恨不得把十幾年來攢下的機靈勁兒,一下子全都給抖光。
這種“不是一個人在戰(zhàn)斗”的感覺,是 B 站彈幕用戶最核心的體驗追求,也是 B 站生態(tài)能夠區(qū)別于愛優(yōu)騰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這一點,早在十幾年前日本始祖級彈幕網站 niconico 動畫的成功過程中,就已被反復驗證。
日本學者認為,互聯(lián)網時代,人們傾向于在擬態(tài)環(huán)境中構建身份認同,彈幕為觀眾提供共同存在的虛擬場所,觀眾在場所中發(fā)言、互動,并通過他人的發(fā)言確認自己是否與這一集體相容,滿足自己構建身份認同的需求。
人們生存于網絡的時間比例越長,對這種擬態(tài)環(huán)境內身份認同的需求就越強烈,所以 Z 世代中出現(xiàn)彈幕文化,是信息時代的必然。
可如果說彈幕是當代人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,那么為什么除了中國和日本,世界其他國家卻都沒有成熟的彈幕文化呢?
中日之外,真的沒有彈幕嗎?
要問為什么,先問是不是。
中日之外,真的沒有彈幕嗎?
是的,沒有。
日本,是全球第一個出現(xiàn)彈幕型視頻網站的國家。2006 年 12 月,為了將 YouTube 視頻右側的評論欄換一種展現(xiàn)方式,實現(xiàn)更強烈的同屏觀影效果,“niconico 動畫(仮)”上線,首次將用戶評論疊加到視頻熒屏之中。
這種形式一經問世即大受追捧,短短一個月后,2007 年 1 月,niconico 頁面瀏覽量即突破 1 億。2008 年 5 月,全站視頻總播放量突破 50 億,到 2016 年,總付費會員數超過 256 萬人。
日式彈幕文化也迅速應運而生,很快,所有 UP 主都不得不在自己的視頻下標明“弾幕禁止弾幕自重弾幕推奨弾幕歓迎”等標簽,來照顧粉絲屬性。
2006 年后,AcFun 和 bilibili 相繼將這一形式引入中國,也很快催生出了別開生面的中國彈幕文化。不僅在流視頻網站上紅紅火火,也在線下大熒屏上破位出圈。
2014 年,《紐約時報》登載一篇文章,驚訝地向讀者介紹了一種名為「彈幕」的神秘東方現(xiàn)象。文章稱,現(xiàn)在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坐在影院中沉默地觀看電影,他們會拿起手機發(fā)送短信,將自己的評論送上巨幕。
這則新聞所談論的,是 2014 年《小時代 3》在北京幾家影院所做的彈幕電影嘗試。在那次嘗試中,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發(fā)送評論給影院,經影院處理后,觀眾評論會以彈幕形式在電影屏幕上實時滾動。
紐約時報評論,不知這會是“電影觀眾最可怕的噩夢還是未來最酷的浪潮”。
如今 6 年過去,彈幕在中國已成滔天巨浪,在歐美卻仍是獵奇的談資。人們也許曾聽自己的亞洲朋友熱情安利過這種視頻形式,并好奇地進行嘗試,但最終基本都會頭暈眼花地皺著眉頭,嘆一聲“什么玩意兒!”。
在歐美,目前擁有比較接近彈幕形式的,只有游戲實時流媒體視頻平臺 Twitch。Twitch 于 2011 年在美國舊金山創(chuàng)立,在它的視頻右側,有一個側窗,可以實時滾動評論,有點像我們目前直播中評論滾動的形式。
它提供給用戶在線交流評論的可能,但并不會以彈幕的形式呈現(xiàn)在視頻中。
YouTube 也是同樣,不僅不會出現(xiàn)彈幕,連字幕都少得可憐。
在某些歐美視頻播主眼中,唯一能接受的彈幕,只有星戰(zhàn)開頭。
對于這種情況,國外網友沒有任何不適,只有中國和日本網友感到接受不能。
為了在 YouTube 上也能享受彈幕的快樂,中日網友充分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,于不可能中創(chuàng)造可能,強行開發(fā)出各種 Chrome 瀏覽器插件,給 YouTube 加上了彈幕功能。
不過由于大多是用愛發(fā)電,這些插件淘汰速度極快。目前尚還能用的,有日本網友開發(fā)的 TUBETUBE、支持 Crunchyroll& Hulu & Funimation 的 DanMage,以及中國網友開發(fā)的 Dmooji 彈幕君。
相比于不過四五百用戶的前兩者,擁有一萬加用戶的 Dmooji 彈幕君已經算業(yè)界一哥。不過從 YouTube《甄嬛傳》的彈幕體驗來看,它的主要用戶群體仍然是中文用戶。至于其他用戶較少的視頻,插件會自動爬取一些視頻下的評論充作彈幕,讓屏幕顯得不要太過冷清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款插件目前在 Chrome 商店收到了 1284 份評價,總評維持在 5 星,可見對許多國人來說,滿足彈幕需求著實是一種剛需。
在英語圈外,韓國、泰國、越南等國,也都沒有成熟的彈幕文化出現(xiàn)。
這種奇特的文化現(xiàn)象,究竟原因為何呢?
搞點評這種事兒,其實是中日的傳統(tǒng)藝能
回顧我國的歷史傳統(tǒng)再來想,彈幕這東西能在這里爆發(fā),也是其來有自。
其實搞點評這事兒,一直是我國的傳統(tǒng)藝能。
不過古人邊看邊發(fā)表評論,不叫彈幕,叫批注。
批注批得一般,是種自娛自樂,批得好了,就能刊印全國,和天下同好共賞。批到登峰造極,到了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》的水平,還能當考試教材,荼毒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。
遠的咱們不說,還說回四大名著。
批《水滸》的才子金圣嘆,和批《紅樓》的大拿脂硯齋要是放到現(xiàn)在,一定有一群彈幕追在身后喊等等。
金圣嘆批注的《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》,至今仍然暢銷。書中每不出三句,必有他的一條“彈幕”,其中套話一套一套。
開篇講宋太祖降生,書中道:“朝圣人出世,紅光滿天!苯鹗@小話兒立刻跟上,“圣人出世,紅光滿天;妖魔出世,黑氣一道!
倒拔垂楊柳一節(jié),講潑皮張三和李四在菜園想將魯智深踹進糞坑,智深心生疑忌,暗忖:“這伙人不三不四,又不肯近前來,莫不要顛灑家?”金圣嘆夾批,“張三李四,不三不四!
若遇到看得暢快之處,就一通夸獎“寫得好”“寫得出色”“寫得妙極”“妙妙妙”“絕妙”。
對于討厭的角色,黑得也是不遺余力。金圣嘆最看不上的是宋江,認為他假仁假義假忠假孝,是個小人,于是抓緊每一個場景去加以佐證。其中固然有說得在理之處,也有很多現(xiàn)在看起來,形同杠精。
譬如書中說到,宋江從還道村脫險回到梁山,在聚義廳上急問“老父何在”,金圣嘆夾批“一片權詐。孝順不在口說,孝順亦不在人前,凡屬口說及在人前者,皆強盜,非孝順也!
當然,金圣嘆不僅是個彈幕作者,還是一位擅于二次創(chuàng)作的剪刀手 UP 主,由于不待見梁山好漢最后被招安并為朝廷戰(zhàn)死的美好結局,他在自己的《貫華堂本》中,將第七十一回后的被招安、征方臘等情節(jié)全部刪除,增入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捕殺的結局。成全自己理想中,“108 好漢全部斬立決”的完美結局。
這一做法,史稱“金圣嘆腰斬水滸傳”。
同樣厲害的點評家,還有脂硯齋,脂硯齋點評的《紅樓夢》,和《紅樓夢》本身一樣,養(yǎng)活了許許多多的紅學家,可謂功德無量。
他的評論,沒有金圣嘆一般的跳脫飛揚,但勝在沉靜細膩。寫黛玉眉眼之美,書中道:“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,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! 脂硯齋批:“奇眉妙眉,奇想妙想。奇目妙目,奇想妙想!
講黛玉入賈府一路所見,脂評“寫得清,一絲不錯”,很有一種語文課代表解閱讀理解的感覺。
除脂硯齋外,僅道光年間出版的《紅樓夢》評本就不下數十家。
此外《聊齋志異》、《儒林外史》等書,也有大批文人提筆點評。要不是技術條件所限,盛況未必弱于今天。
古代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,這份點評的本事自然也沒有落下。與中國文人一樣,日本文人同樣精擅注釋與點評。紫式部的《源氏物語》問世后,考據和點評本層出不窮,《源氏譯》、《奧入》、《永水抄》、《紫明抄》、《河海抄》、《源氏秘訣》、《湖月抄》,每一本都曾名噪一時。
到了當代的動漫文化語境下,這種潛藏在文化根底里的第三者視角,甚至在彈幕文化的互動下,發(fā)展成了官方吐槽。
現(xiàn)代中國人的點評本能,在語文課上養(yǎng)成
中國的語文課,向來與外國不同。
當歐美的教材還在集中于單詞、語法的教學時,中國孩子已經開始做閱讀理解了。
一場近代革命過去,語文傳統(tǒng)里這份輕術而重道的老根脈,倒是沒有斷絕。
一個合格的中國學生,也許搞不清什么是主語謂語賓語,什么是謂語狀語從語,但一定知道記敘順序里有順敘、倒敘、插敘、平敘、補敘;一定知道環(huán)境描寫的作用是交代環(huán)境、渲染氣氛、烘托人物心情、推動情節(jié)發(fā)展;一定知道分析人物形象要講外在形象、內在特點、人物身份;一定知道如何在長長的文章中尋找線索,提煉主旨。
把簡簡單單的作品,詮釋得作者都要驚呼“原來還有這層含義”,是每一個中國學生寒窗十載的練就的超能力。
“我家門前有兩棵樹,一棵是棗樹,另一棵也是棗樹”是一句病句嗎?請問作者魯迅為何要這樣寫呢?
有學生回答:一棵棗樹指作者自己,另一棵棗樹指和自己有一樣目標的人。所以在魯迅看來,兩棵棗樹是有區(qū)別的,這不是病句。
有學生回答:由于是秋夜時分,作者可能看不分明,這說明,作者先寫一顆是棗樹,而后出門仔細看后得出的結論,另一顆也是棗樹。所以并不矛盾,反而襯托出秋夜光線昏暗的特點。
有學生回答:這種故意重復的修辭格的運用,有一種電影中慢鏡頭的運用的意味,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。
還有學生回答:魯迅,作為歷史上一個十分正直的作家,他的筆就是槍,他說學醫(yī)醫(yī)不好中國人。一棵棗樹,另一棵也是棗樹,給人莫名的壓抑感,這樣更能體現(xiàn)出那個時代的黑暗。
熟練掌握這份哈勃望遠鏡般的觀察精度,也難怪四大名著里的每一個穿幫鏡頭都難逃彈幕法眼。
30 秒內找到文章重點,1 分鐘內寫完答案的本領,全被用在了彈幕之中。
《西游記》里,悟空給國王治病,帶領師弟們連夜制藥,彈幕提煉主旨,“無證經營,動物作坊”。
唐僧長大見到母親,飾演母親的女演員音容不變,彈幕立刻聯(lián)系上下文指出,“吃了唐僧肉果然長生不老”。
當浮力公式駕鶴西去、三角函數付諸東流,唯有語文的影響,依舊長長久久。
中日使用的漢字比英文更適合呈現(xiàn)彈幕
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,在于語言。
觀察彈幕出圈的國家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中日兩國都是漢字使用國家。
相較于英文等表音字母,表意的漢字在信息熵上,明顯更勝一籌。
所謂信息熵,指接收者在接收到語言符號之前的不確定程度大小。這種不確定程度越大,在你接收到語言符號的那一刻,所獲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多。因此,語言的信息熵,是一種衡量語言負載信息量多少的指標。
信息熵越大,語言負載的信息量越多,信息熵越小,語言負載的信息量越小。
根據我國學者馮志偉的計算:一個漢字的熵為 9.65 比特,法語一個字母的熵為 3.98 比特,意大利語一個字母的熵為 4.00 比特,英語一個字母的熵為 4.03 比特,德語一個字母的熵為 4.12 比特,俄語一個字母的熵為 4.35 比特。
在同樣的符號長度下,漢語所負載的信息量明顯高于其他語言。
這也就使得言簡意賅、內涵豐富的彈幕,在漢語語境下成為可能。
雖然英文里也有許多縮寫詞匯,能夠精煉地表達豐富的含義,但從信息熵的絕對量上來說,屏幕上單位面積內能呈現(xiàn)的信息量,還是遠低于漢字的。
也就是說,當滿屏幕英文彈幕鋪滿時,人們很難快速從中抓取到相應的信息,反而很容易看得頭暈眼花。
36 氪旗下英文媒體 KrASIA 的一篇文章稱,彈幕之所以在歐美地區(qū)無法流行,就是因為掃讀困難,視讀效率低的緣故。
不過,雖然沒有彈幕文化誕生,歐美人在虛擬空間身份認同的構建上,還是找到了自己的解決之道。
就在彈幕文化在中日興起的稍早幾年,“反應視頻”也悄然在 YouTube 上抬頭。
這種記錄自己觀影心得的視頻,吸引了無數人在線觀看。
它所表達的內容核心,與彈幕極為相似,通過觀看反應視頻,觀眾同樣能夠獲得在虛擬現(xiàn)場共同觀影的快感,也同樣可以建立虛擬世界中的身份認同。
只不過,這種視頻犧牲了一定的即時性,加入了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,更加獨具歐美特色。
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共情,是信息時代里人類共同的精神需求。
但面對這同一種需求,中日和歐美國民卻分別選擇了文字和視頻兩種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。
這一方面是受客觀因素——文字信息熵——的制約,另一方面也是受民族性格等主觀因素的影響。
當亞洲人還在園林中尋求曲徑通幽的雅趣時,歐美人已經將灌木剪成了一覽無余的方塊,當亞洲人盛贊中庸之道與老莊哲學時,歐美人早已舉起暴力革命的大旗。
對于相對內斂的東亞人來說,潛藏在屏幕背后發(fā)表意見,無疑能帶來更高的社交舒適度與更強的安全感。
而對于熱愛 Party 到不顧新冠病毒的歐美人來說,真人出鏡才足夠爽快。
其實不論是彈幕還是反應視頻,人類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共情的核心需求永遠不會改變。至于形諸于文字還是形諸于肢體,大概就是內斂與外放的不同民族,在歷史與血脈中形成的自然選擇。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刪除或協(xié)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熱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