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展“重走長征路”活動。供圖
近年來,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充分發(fā)揮紅色文化資源優(yōu)勢,成立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發(fā)展中心,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(祿勸段)建設為契機,打造“紅色+N”5條干部教育精品線路,以干部教育激活祿勸獨有的“紅色IP”,激活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“紅色引擎”。
祿勸縣是革命老區(qū)縣,1935年、1936年,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祿勸,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。近年來,祿勸縣堅持打造自己的“紅色IP”,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。
突出鮮紅底色筑牢理想信念教育陣地堡壘
因地制宜、精心打造20個教學點,連點成線,穿線成面,形成布局合理、實用好用的“紅色+飲水思源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、生態(tài)文明、民族團結、科技創(chuàng)新”5條干部教育精品教學線路。
祿勸縣依托獨有資源稟賦,確定了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毛主席路居舊址、皎平渡紅軍村等9個基礎條件較好的紅色點位,以及大國重器烏東德水電站、昆明主城區(qū)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云龍水庫等11個點位,組建專家團隊,按照“十有”標準,實施專項課題研究,充分提煉每個教學點的唯一性,豐富教學內容、改進教學形式,形成獨具祿勸特色的干部教育精品課程。
結合教學點分布零散、相距較遠、交通不便等實際情況,祿勸縣把相對集中的紅色點位和周邊特色點位串聯(lián)成線,讓每條干教路線都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領,又獨具鮮明主題,為不同領域、不同需求的教學班次提供豐富選擇。如,把位于祿勸西北方向、相對集中的皎平渡口、烏東德“老船工之家”和烏東德水電站串聯(lián)形成“紅色+科技創(chuàng)新”教學線路,讓學員既能學習革命歷史,傳承長征精神,又能參觀新時代的大國重器,感受科技力量,獲得國家和民族自豪感。
祿勸縣深入挖掘、打造和包裝縣域內各教學點、各精品線路的品牌,在全縣范圍內形成各區(qū)域分布均勻、結構合理、內容豐富的現(xiàn)場教學點,既能滿足全縣各基層黨校日常教學需要,又能針對不同時長、不同需求的培訓靈活設計教學方案,提供個性化教學“菜單”,形成“點上出彩”“面上開花”的教學線路體系。自2023年以來,5條教學線路分別被省內外不同教學班次選擇20次以上,縣內教學班次選擇50次以上。
創(chuàng)新教學形式紅色研學體驗提檔升級
祿勸縣不斷豐富教學內容、創(chuàng)新教學形式,提高教學質量,讓學員體驗革命歷史之苦刻骨銘心,感悟長征精神偉力觸及靈魂,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斗志昂揚。
理論課堂“學真理”。祿勸縣結合各教學點歷史資源、教育價值,充分開發(fā)“巧渡金沙江”“飲水思源”等系列精品課程,在講深講透講好祿勸故事的同時,不斷豐富教學內容。在翠華毛主席路居舊址開發(fā)“感悟毛澤東詩詞偉力”朗誦課程,在皎平渡紅軍村開發(fā)大榕樹下講黨課、學唱渡江動員歌等教學內容,在鐵索橋戰(zhàn)斗遺址開展向革命烈士默哀、敬獻花圈等緬懷英烈內容,寓教于情,讓理論教學真正入腦入心。
體驗教學“悟真知”。祿勸縣改進黨性教育教學方式,提升學員參與感、體驗感。在皎平渡紅軍村和鐵索橋戰(zhàn)斗遺址建設紅軍小道,開發(fā)重走長征路行軍體驗課程,把培訓班學員編為臨時“建制班”,開展急行軍體驗,在憶苦思甜中激發(fā)奮進動力;在翠華小倉街建設紅軍大食堂,開發(fā)學做紅軍餐課程,傳承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”革命精神;在烏東德“老船工之家”以營地形式建設紅軍村民宿,開發(fā)訪談教學,讓學員與老船工后代充分交流互動。
規(guī)范教學管理打造現(xiàn)場教學祿勸樣板
祿勸縣不斷總結現(xiàn)場教學班開班以來的經驗,堅持教學相長,充分吸納學員意見建議,不斷規(guī)范教學管理機制,以嚴格規(guī)范的辦學機制,保障教學質量。
健全辦學機制。祿勸縣成立了祿勸縣打造紅色教培品牌帶動高質量鄉(xiāng)村振興路徑研究課題組和巧渡金沙江專題備課組,在課題研究中不斷健全完善教學管理機制,出臺紅色文化干部教育接班流程及工作職責、帶班流程、后勤保障工作流程、現(xiàn)場教學培訓費標準等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,組織專家團隊編制各教學線路教學指南20套、實用教材5套,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,提升教學水平,打造具有祿勸本土特色的紅色文化教學課程。
進一步提升講解水平。祿勸縣以“七個一千”技能人才培訓為載體,選派20名講解員到延安、井岡山等紅色革命圣地教學點調研學習;組織開展昆明市首家現(xiàn)場教學點講解員技能專題培訓及講解大賽,邀請專家一對一指導,幫助講解員從講解內容、儀容儀態(tài)、語言表達等方面改進提高,累計培訓紅色文化優(yōu)秀講解員1047名,各教學點專職講解員52名。
擦亮紅色名片。祿勸縣組織開展“重走長征路,奮進新征程”調研活動,邀請省內外、周邊縣(市、區(qū))組織部、黨校等相關領導參加學習調研,實現(xiàn)開門納諫與宣傳推薦的雙重效果。毛主席路居舊址等6個教學點被列為全省黨性教育精品教學點。今年以來,祿勸縣承辦省內外委托培訓班130期,培訓學員6211人次;各教學點累計接待縣內外干部群眾參觀學習1萬余人次。
文旅深度融合激發(fā)經濟社會發(fā)展“紅色動能”
祿勸縣把紅色文化作為帶動全縣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核心力量,抓住長征國家文化公園(祿勸段)建設相關政策機遇,不斷探索紅色祿勸的文旅融合發(fā)展新路徑。
紅色項目“蓄動能”。烏東德水電站下閘蓄水,原皎平渡口被江水淹沒后,祿勸縣成功申報并統(tǒng)籌推進渡江紀念館遷建項目,著力打造省內外知名的干部教育現(xiàn)場教學新地標。同時,祿勸縣實施了九龍紅軍烈士洞保護提升項目建設,建成教學設施齊備、教學內容豐富的重要現(xiàn)場教學點。
依托紅色文化資源,祿勸縣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村集體經濟示范項目,打造了翠華界牌、皎平渡干田壩、中屏火本、烏東德金瑞社區(qū)等紅色美麗鄉(xiāng)村,通過承辦各類“學—食—宿”一體化現(xiàn)場教學培訓班,每年實現(xiàn)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余元。轉龍平安福田園綜合體、云龍糯溝細“栗下生活”等集干部教育、休閑娛樂、親子體驗于一體的教學點,實現(xiàn)了百姓富與生態(tài)美互聯(lián)互動。
文旅精品“火出圈”。祿勸縣編印出版《祿勸紅色記憶》等7本紅色書籍;舉辦2省10縣(市、區(qū))金沙江中段旅游產業(yè)發(fā)展聯(lián)盟戰(zhàn)略簽約儀式,形成了較好的社會宣傳效果。撒營盤書西村藍莓節(jié)、中屏火本“村BA”等紅色文化引領的民間活動一度“火爆出圈”。此外,祿勸縣還開發(fā)“祿勸文旅智慧地圖”小程序,推出紅色尋根精品旅游線路,有效提升祿勸知名度。今年以來,祿勸縣共接待旅游總人數(shù)330.14萬人次,旅游總收入達21.09億元,實現(xiàn)紅色旅游收入1.90億元。
本報記者 黨曉培 通訊員 孫顯志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刪除或協(xié)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(wǎng)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熱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