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點網 信心缺位下,任何的風吹草東都不斷刺激著投資者的心理防線。距上次股債“異動”僅僅過去4個月,萬科于近日再遇股債雙殺。
3月4日,萬科多支債券同時下跌,部分債券甚至跌至觸發(fā)臨時停牌。該交易日,萬科A股股價同樣無法“獨善其身”,錄得收盤價9.43元每股,較開盤跌去4.65%。
觀點新媒體了解到,早在3月1日,萬科的債市就出現過異動,多支境內債券價格出現明顯下滑。
兩次股債市異動的背后,都源于市場對其非標債務展期的傳聞消息發(fā)酵。
風波亂
在今年2月末,有市場傳言指出,萬科管理層進京商談非標債務延期事宜,談判的對象主要是以保險公司為主的貸款機構,計劃原定于2023年12月到期債務,延期3個月至今年3月到期。
而隨著到期日再次臨近,萬科董事長郁亮帶領高管團隊再次前往北京與債主、監(jiān)管機構會面,并與債權人就潛在的資產處置進行談判。
其中,談判內容就包括新華資產的百億規(guī)模債務融資展期,而正是該筆融資展期“被拒絕”的傳言,成為后續(xù)2次股債市異動的漩渦中心。
按照以往慣例,只要有市場消息或傳聞對股債市價格產生較大影響,萬科總能在第一時間澄清、回應及辟謠。
而這次,萬科表現得十分沉穩(wěn),始終沒有公開回應,反倒是傳聞的另一個主角新華資產開始“跑斷”辟謠的腿。
3月3日上午,新華資產公眾號發(fā)布公開聲明,稱關注到近期與萬科企業(yè)的不實信息,并強調一直與萬科保持正常的業(yè)務合作。
翻閱萬科近一筆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可知,截至2022年末,新華保險已成為該司第六大持股股東。
除此之外,在上述文件關于萬科發(fā)行人金額排名前十的非傳統(tǒng)融資明細情況表中,新華資產合計借款金額約97.82億元,為險資借款人中金額最多的企業(yè)。其中,最早的一筆借款在2019年12月。
根據新華保險披露的2023中期財報來看,彼時,新華保險所參與萬科債權計劃產品累計3個,持有份額均為100%,實收投資款總計53.02億元。由此不難看出,萬科與新華間的確存在著多重債權、股權的關系。
雖然新華系企業(yè)在這次傳聞風波中積極辟謠,并強調萬科的行業(yè)地位及雙方的正常合作關系。但險資退出投資地產股的動作,在新華系上也有明顯體現。
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新華人壽保險降為萬科的第10大股東,對萬科持股比例降至1.01%,持股數量為1.2億股。當年一季度減持了近4352萬股,占總持有比例的四分之一。
從目前情況看,新華資產的澄清并未能說服資本市場“相信”萬科,3月4日再次上演“股債雙殺”的戲碼,這份“聲明”似乎收效甚微。
直至3月5日上午,鑒于傳聞持續(xù)發(fā)酵所帶來的影響,萬科對外界釋放“近期美元債償付所有資金已經到位”的信號,從“保償債”角度,回應近期股債券的大幅波動。
萬科方面指出,近期,針對3月11日到期的美元債,有投資者關注萬科能否到期償付,美元債VNKRLE 5.35 03/11/24(XS1917548247)所有資金已經到位,償債工作在有序鋪排中。
債券戰(zhàn)爭
目前,逐漸惡化的銷售環(huán)境及趨緊的財務狀況,是債權人擔心萬科的原點。
據統(tǒng)計,在本次資本市場波動中,境內外債務的下探尤為明顯。眾債券中,“22萬科06”跌幅最大,至36%。其次是“21萬科04”下跌19%以及“22萬科02” 跌去8%。
美元債方面,7只續(xù)存的票據,有5只錄得下跌,但跌幅區(qū)間在0.27%-5.36%,好于境內債情況。
觀點新媒體了解到,2024年萬科將有境內債87億元待本息兌付,境外則有美元債12.3億美元和點心債14.45億人民幣。
2025年到期壓力最重,境內債待還規(guī)模達342億元,境外美元債、點心債分別為4.23億美元、5.1億人民幣。
從萬科融資的歷史發(fā)展來看,公開債務大批量集中到期的同時,受行業(yè)融資渠道收緊影響,2023財年的發(fā)行規(guī)模較前幾財年有著明顯回落,發(fā)行到期比降低至1.0以下。
數據顯示,2021年及以前,萬科的公開債務融資渠道相對通暢,發(fā)行到期比基本維持在1.0倍以上,2022年以來受行業(yè)整體景氣度及其他房企信用事件影響,該司發(fā)行到期比連續(xù)2年下降。
與此同時,其公開債務到期絕對規(guī)模也在下降,預計2024年全年到期規(guī)模在295億人民幣左右,較上年同期下降30%,較2020年高峰期時降幅則達到68%。
由于近年來融資渠道收緊與密集償債,以及保持對優(yōu)質項目的投資力度,萬科在手現金明顯減少。截至2023年3季度末,貨幣資金為1036.8億元,較2022年末減少335.3億元,降幅為24.3%。
從現金流安全性來看,萬科2023年前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流出2363億元,扣除期間內權益拿地投資金501.9億元后,累計剛性經營支出在1861億元左右,對應期間月均經營性現金流流出在206億元上下。
報告期內,該司經營性現金流流入為2365億元,對應單月經營性現金流流入為262億元,不考慮拿地的情況可完全覆蓋剛性經營支出,也能夠應對2024年到期的公開信用債。
銷售去化上,2023年前9個月,萬科保持著月均銷售金額為311.78億元,對于該財年剛性經營支出也足以覆蓋。如此看來,短期內的現金流壓力雖大,但也可控。
觀點新媒體了解到,從萬科披露的2024年1月銷售數據看,今年的銷售態(tài)勢比去年更加嚴峻,銷售壓力只增不減。
報告期內,該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 194.5 億元,銷售面積 125.4 萬平,兩項數據分別按年減少32.06%、25.04%。
或許是提前預判了銷售市場的恢復態(tài)勢,為補充現金流情況,萬科于2024年2月將旗下收入最高的商業(yè)項目上海七寶萬科廣場50%的股權,以23.84億元甩賣給香港領展基金,折讓幅度為26.3%。
最先意識到行業(yè)危機的萬科,依舊在焦慮著如何打贏這場生存之戰(zhàn)。
原報道 | 用事實說話,用客觀、深入的態(tài)度記錄和報道。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刪除或協(xié)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熱門評論